11月27日至28日,“山海苍南·绿色崛起”名媒看苍南大型主题宣传活动举行,全国30多家新闻媒体齐聚浙江“南大门”温州苍南县,围绕传统产业、文旅、电力等领域,探寻苍南充分利用山海资源,以全新理念实现“绿色崛起”的生动故事。
以“苍海纳百川、敢为天下先”精神闻名的苍南,是“温州模式”的重要发祥地,1981年建县后,在改革开放中创造了多项全国首创的经验:率先推行企业贷款会商制度、设立全国首家“金融超市”等改革举措,探索出“产业集群+市场集群”的流通模式,打造了全国少见的“参茸市场”等特色商地。
如今,苍南县正在探索实践利用山海资源以创新理念“绿色崛起”。
作为浙江省“千项万亿”科技创新强基重大项目,云码科创园位于苍南经济开发区,总投资7.5亿元,用地面积98亩。该项目重点建设二维码和碳足迹研究院等平台,致力通过技术突破与研发成果转化,带动苍南塑料编织、印刷包装等传统产业全面升级。项目全面投产后,预计实现年营收10亿元,增加就业岗位400多个。

科创园实景。
云码科创园的建成投用,将成为苍南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的重要引擎,实现从传统制造向先进智造的关键跨越。苍南将持续引进与全球二维码迁移计划体系相关的高层次人才与团队,壮大可变数字印刷产业新集群,推动苍南在产品二维码实体赋码方面实现“全域、全类、全量”覆盖,构建RFID关联智造产业链,形成碳足迹领域标志性成果。
“青·村纪”农创园是苍南县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推动青年人才入乡发展的核心枢纽平台,位于县城核心区,总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

农创园外景。
园区以“平台集成赋能、政策精准供给、产业长效绑定”为核心理念,聚焦青年“进城入乡第一站”功能定位,集成农创客总部、直播中心、青创市集、数字游民社区、青年旅社等多功能空间,构建“县域-中心镇-重点村”三级联动的青年入乡发展体系。
截至目前,园区已入驻37家本土特色企业及创新团队,吸引3500余名青年参与乡村实践,落地或洽谈乡村创业孵化项目12个,成为浙南地区青年返乡入乡创业的集聚高地。
国网苍南县供电公司无人机应用(大数据)中心在浙江省率先试点配网无人机全自动巡检提升建设应用,现有无人机55架、飞手48名,实现辖区内供电所无人机运维力量全覆盖。

工作人员在介绍供电所无人机运维情况。
截至2025年,该公司已完成全县域机巢部署,完成18座变电站、333条配网线路激光点云建模及航线规划,自主巡检覆盖率达100%,实现无人机输变配一体“网格化”巡检路线闭环,全年输变配电巡视路线总长达4526公里,平均每座变电站响应到巡检完成时间在20分钟内。
相较于传统人工巡检,无人机巡检以高速、高空、高精度的优势大幅提升了在山区、沿海等复杂地形中的工作效率与安全性,还能精准识别杆塔基础松动、导线磨损等隐蔽故障,在灾前巡查和灾情排查上实现信息收集快速、准确,结合防汛抗台指挥中心数字应用增强灾害感知能力,有效提高灾后抢修效率。

一体化视频监控大屏。
温州南部前线应急指挥部位于台风登陆重点区域。作为温州电力系统重要应急指挥战略支撑机构,建成一体化视频监控大屏,接入市-县-供电所三级视频会议系统,融合气象平台实时数据、观潮监控视频及无人机巡检图传画面,并可将电网受灾情况、抢修力量分布通过信息化系统直观呈现,实现“气象预警—灾情监测—指挥调度”无缝衔接。相较于以往台风天仅能依靠电话沟通导致的信息传递慢、准确性低等问题,指挥部通过各类信息化系统减少战时的信息统计压力,有效提高作战大脑的调度效率,确保调度指令第一时间直达一线。同时,在指挥部附近设立面积1000平方米的汛期物资临时中转站,为南部地区提供防汛防台应急物资、救援装备的储备和转运,从而实现对物资快速调配和现场配送的提质增速。

福德湾矿工村。
苍南矾山镇地处浙南边陲,却有“世界矾都”之称——明矾储量占全国80%、世界60%。矾山镇有650多年的采炼矾历史。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产品畅销世界各地。鼎盛期的明矾产值约占温州全市工业总产值的38%。但随着全球明矾市场萎缩,矾山陷入“不工不农不商”的困境,曾经的温州“工业心脏”成为“空心镇”。

矿石馆。
近年来,当地政府以“文化立镇、旅游兴镇”为战略,通过工业遗产保护、文旅融合开发、发展林业经济等举措,探索出一条资源型城镇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径。目前,温州矾矿遗迹及其文化景观已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是全国首批拿到世界遗产“入场券”的“中国近代工业化遗产”之一。
当地正有序推进生态博物馆建设,引导当地居民参与工业遗产保护,成为博物馆的一分子,并最终实现本地居民普遍受益。2024年,来此观光的游客达到167万人次,带动全镇旅游收入约4487万元。截至今年10月底,游客人数已突破162万人次,同比增长14.08%;朱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矾市大集”等文旅项目持续破圈引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