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24小时月刊 > 正文

秦时明月5君临天下什么时候出,2025·“智造上海”|上海“服务包”制度2.0:从“送政策”到“解难题”,2.4万个诉求如何落地?

摘要: ...

【编者按】

2025年,是“十四五”收官之年,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征程中不确定与新机遇并存的关键时刻。面对外部环境的起伏与技术变革的浪潮,上海经信系统主动作为、以变应变,以制度创新激活市场潜能,以技术革新塑造城市韧性,于机遇中开拓新局。

今年的最新数据显示,上海的技术改造投资跑出逾20%的加速度,“服务包2.0”为2.4万个企业诉求送上“一键回应”,先进能源装备产业集聚区在闵行落子成势,智能终端产业剑指三千亿规模……一幅新质生产力引领的未来图景,正在浦江两岸徐徐展开。

“十四五”规划收官之际,澎湃新闻推出特别策划——《2025·“智造上海”——新质生产力的城市跃迁》。系列报道将聚焦先进能源装备产业集聚区、智能终端产业发展行动方案、重点企业服务包制度2.0版等标志性实践,呈现上海在新质生产力引领下的跃迁之势、奋进之姿与时代之光。

自2023年10月启动以来,上海重点企业“服务包”制度已迈入新的发展阶段。如果说起步的1.0阶段,重点在于让惠企政策“看得见、收得到”,是一份分量十足的“大礼包”;那么步入当下的2.0阶段,这项制度的重心已然转变——从政策的“单向输送”升级为政企的“双向奔赴”,全力聚焦于解决企业“最急、最忧、最盼”的实际痛点。

据悉,在“服务包”制度2.0阶段,上海通过指派服务专员、优化“一键通”平台,已协助企业解决诉求2.4万个。从基础设施的“硬保障”到金融活水的“软支持”,从外资深耕的“定心丸”到企业出海的“护航人”,这些具体的实践,正推动上海营商环境从“基础便利”向“深度赋能”加速跃升。

破除“硬瓶颈”:算力与电力的精准滴灌

对于高科技与制造业企业而言,算力和电力是生存发展的“水和空气”。如何降低昂贵的AI算力成本?如何解决扩产面临的电力增容难题?“服务包”制度给出了“市区协同”的解法。

饿了么运营主体拉扎斯(上海)有限公司反映,随着AI应用广泛深入,企业每年在算力租用方面的投入高达6000万元,却从未享受过相关补贴政策。面对企业诉求,上海市经信委迅速响应,出台措施发放6亿元算力券,支持大模型应用。

与此同时,普陀区打出“组合拳”,揭牌数字公共服务中心,组织算力供应商提供打包优惠,并通过算力补贴、智能软件专项等形式,直接支持企业610万元。这种普惠性政策与个性化服务的结合,有效降低了企业的创新成本。

比路电子。图片由受访企业提供

而在青浦工业园区,比路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则面临着“成长的烦恼”。作为一家深耕园区数十年的重点企业,比路电子因扩产急需电力增容,但受限于存量土地无预留开关站用地,扩产一度受阻。

这一诉求被纳入“服务包”机制后,上海市经信委印发完善电力接入直联服务机制通知,指导各区成立专班。今年5月,经信委拉通市电力、区电力及发改委多方协作,在夏日用电高峰前完成了增容。比路电子不仅解决了燃眉之急,更同步完成扩产,增加了2条产线。数据显示,该公司预计2025年产值达15亿以上。

除了解决“硬瓶颈”,比路电子还获得了包括设备技改、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科技小巨人、市企业技术中心等多项软硬结合的政策补贴,让企业在软件更新过程中拥有了更多选择权。

比路电子方面表示,政府“服务包”机制通过专班协同、专人联系,构建了全方位服务体系。这不仅解决了生产要素保障,还通过“免审即享”、人才公寓等政策红利助力企业留才。“这种实实在在的‘贴心’服务,让企业坚定了‘踏踏实实留在上海、发展在上海’的信心。”

引入“源头活水”:打通从基础研究到上市融资的堵点

在金融支持领域,“服务包”制度正致力于打通资本与科创的堵点。

面对基础研究“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的特点,泰坦科技、上海曦智等企业曾直言“不敢投”。对此,上海市科委创新出台政策:对基础研究投入超1亿元的企业给予1000万元补助,并支持设立基础研究公益基金。泰坦科技率先响应,捐赠300万元设立自然科学发展基金会,首批支持了复旦、交大等高校的三个项目。近期,全国首家由地方国企联合发起的上海启源公益基金会也正式成立,进一步强化了企业作为科技创新主体的地位。

针对高成长性企业的融资焦虑,市经信委联合市国资委建立了“一月一链”投融资对接机制。针对企业拟赴港上市融资需求,已制定基石投资基金方案,并组织企业与三大先导产业母基金深度对接。未来三年,上海将持续推动各类基金加大对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的支持力度。

当好“合伙人”:以制度创新传递外资深耕的确定性

作为连接企业与人才的人力资源服务领军者,德科集团(The Adecco Group)将自身对营商环境的感知比作灵敏的“温度计”。在德科看来,上海推出的“重点企业服务包”制度,早已超越了一份单纯的政策文件,演变为一套主动、精准、高效的服务体系。

2025年10月,德科书院正式迈入实体化运营阶段。作为德科集团在华战略的重要拼图,该书院致力于融汇全球网络与本土经验,搭建连结中国与全球智慧的桥梁。

德科书院。图片由受访企业提供

据悉,在筹建“德科书院”时,由于涉及跨界培训许可,审批流程复杂。“关键时刻,我们的服务专员——黄浦区人社局的工作人员主动牵头,将服务送到了‘门口’。”德科书院院长吕智博士回忆道,服务专员协调多部门现场办公,通过全程跟踪与政策辅导,助推企业率先探索“先照后证”机制,并顺利获批全市首张跨界培训许可。德科书院院长吕智博士感慨:“这种‘组团式服务’让我们感到政府不仅是管理者,更是‘合伙人’,极大压缩了项目的筹备周期。

这种从“多头对接”变“单点受理”、从“串联处理”变“并联推进”的高效模式,极大增强了外资企业在沪发展的确定性。据悉,德科集团已设立德科投资有限公司,并于2024年被认定为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持续加码在华投资。

同样的“上海速度”也体现在上海市虹口区。重点外资企业兴通万邦航运因子公司备案手续缺失,造船项目面临重大违约风险。市商务委与虹口区联动,开辟ODI(对外直接投资)绿色通道,将“串联审批”改为“双线并审”,将备案流程压缩至5个工作日,成功化解了企业的资金风险。

织密“服务网”:从解决个案到赋能全域

随着企业全球化步伐加快,“出海”遇到的合规、关税等问题日益凸显。在上海市松江区,“服务包”制度演化为一套“矩阵服务+平台赋能”的系统性打法。

针对源氏木语反映的关税波动、珅珂能源提出的跨境资金合规等共性问题,松江区经委通过问卷摸清了760家企业的出海底数。在此基础上,松江整合高校智库与服务资源,构建了覆盖市场开拓、风控合规、供应链管理等领域的“出海服务矩阵”。

通过打造“扬帆云间”培训品牌,松江区将企业的个性化诉求转化为区域性的公共服务产品,累计举办活动吸引超千家企业参与。这种“需求调研—培训对接—矩阵响应—难题破解”的全流程机制,正成为上海助力企业搏击全球市场的有力支撑。

从解决一个问题到解决一类问题,从服务一家企业到赋能一个行业。上海重点企业“服务包”制度的2.0进阶,正通过实实在在的案例,向市场传递着清晰的信号:上海不仅欢迎企业落户,更会主动赋能企业成长。